abcd的四字词语插科打诨的意思,插科打诨的拼音拼音:chā kē dǎ hùn 词性:成语 注音:ㄔㄚ ㄎㄜ ㄉㄚˇ ㄏㄨㄣˋ 反义词:一本正经,不苟言笑,义正言辞,正色庄容道貌岸然, 造句 京剧名丑不仅唱做俱佳,而且善于插科打诨。 我们在谈正经事,你不要来插科打诨。 说话也得分个场合。有时候大家开会,正在讲一些严肃的事情,你来个插科打诨,逗人发笑,就不那么合适了。 人家在说正事,你别插科打诨了。 他习惯在舞台上插科打诨,引得现场氛围无比热闹。 传统戏剧中的一些轻松场面多由丑角来插科打诨。 但是随着示威者的出现,出现在俄罗斯插科打诨的暴行可能已经超出当局的承受度。 班纳特先生是个古怪人,他一方面喜欢插科打诨,爱挖苦人,同时又不苟言笑,变幻莫测.看别人的脸色,讨别人的喜欢。 那个喜剧演员总是说些相同的插科打诨. 表演时锣鼓烘托,插科打诨,喧呼成戏。 解释 词语解释:插科打诨chākē-dǎhùn (1) 指戏曲演员在表演中插入一些滑稽的动作和诙谐的语言来引人发笑。泛指不庄重地开玩笑逗乐 (好工具.)英(of an actor) make impromptu ic gestures and remarks引证解释:⒈ 以滑稽的动作和诙谐的语言引人发笑。 引明高明《琵琶记·副末开场》:“休论插科打諢,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 ⒉ 泛指表演滑稽,开玩笑。 引清钱谦益《大学士孙公行状》:“某不识忌讳,信口开闔,如説法道场,却插科打諢。” 国语词典:本指戏剧表演时,以滑稽的动作或言语引人发笑。亦泛指引人发笑的举动或言谈。明.高明《汲古阁本琵琶记.第一出》:「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也作「发科打诨」、「打诨发科」、「打诨插科」、「插科使砌」、「撒科打诨」。 成语解释科:古代戏曲用语;插科:指剧中人的表情和动作;诨:戏谑;开玩笑;打诨:用诙谐的语言相戏谑。指演剧中插入一些滑稽幽默的动作和诙谐的语言逗引观众发笑。现也指在郑重场合中插入的戏谑动作或言语。也作“撒科打诨”、“搀科散诨”。 明 高明《琵琶记 副末开场》:“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 事情出了岔子的时候,插科打诨,轻松的把责任卸在别人头上。(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五) 打诨插科 插科打诨联合式;作主语、谓语;泛指开玩笑逗乐。 查看更多 网络解释:插科打诨插科打诨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chā kē dǎ hùn。指戏曲、曲艺演员在表演中穿插进去的引人发笑的动作或语言。“插科打诨”并非贬义词。字义分解 插读音:chā 插chā(1)(名)长形或片状的东西进入别的东西里:~秧。(2)(动)中间加进去:~手|~一句话。 科读音:kē科kē(1)(名)学术或业务的类别:~目|文~|理~|牙~|眼~。(2)(名)行政机关或某些机构的行政部门按工作性质分设的单位:秘书~|财务~。(3)(名)生物学上指同一目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再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科。如松柏目有松科、杉科、柏科等。科kē(动)〈书〉判定(刑罚):~以罚金。科kē(名)古装戏曲剧本中;指示角色表演动作时的用语;如笑科、饮酒科等。 打读音:dǎ,dá[ dǎ ]1. 击,敲,攻击:打击。殴打。打杀。 2. 放出,发出,注入,扎入:打炮。打雷。打信号。打电报。 3. 做,造:打首饰。打家具。 4. 拨动:打算盘。 5. 揭,破,凿开:打破。打井。 6. 举,提起:打灯笼。打起精神。 7. 涂抹,印,画:打蜡。打戳子。 8. 写出,开出:打证明。 9. 捆,扎:打包裹。 10. 合,结合:打伙。打成一片。 11. 获取,购取:打水。打鱼。 12. 除去:打消。打杈。 13. 定出,计算:打算。打腹稿。 14. 用,采用,使用:打比喻。 15. 玩,玩耍:打球。 16. 截,停,减,退:打住。打价儿。 17. 表示人体发出某种行为动作:打手势。 18. 进行某种活动,从事或担任某种工作:打交道。打短工。 19. 与某些动词结合,基本上保留原动词词义:打扫。打扰。 20. 自,从:打哪儿来? 诨读音:hùn诨hùn(动)戏谑;开玩笑。 温馨提示:本文收集了插科打诨的abcd的四字词语, 打的abcd的四字词语, 您还可以浏览 词语大全 / 词语组词 / 申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网站),内容仅供参考,请网友自主判断。且版权归源作者或者网站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