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的二字词语徭役的意思,徭役的拼音拼音:yáo yì 注音:一ㄠˊ 一ˋ 结构:徭(左右结构)役(左右结构) 造句 乃有猥贱之侣,规自尊高;浮惰之人,苟避徭役。 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 人口、土地和赋税徭役是本章论述的重点。 ‘朕在不惑之年,蒙天庇佑,喜得贵子,朕诚感其德,故大赦天下,免牢狱之灾,徭役赋税减免三年,与民同乐,普天同庆,钦此。 最早王国瑞打算用钱来雇佣百姓帮助,可是有一个县里面的狗头军师邀宠献媚的说什么可以征发徭役,这样百姓必须要帮助王国瑞修建建筑。 万历皇帝对这份奏章十分重视,马上下诏命清查内府库局铺垫等项,酌议裁减,以减少百姓的徭役负担。 古代为什一税,秦时佣耕豪田为什五税;第二组,秦人口赋与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第二组,古代徭役一年三日,秦之“力役”则三十倍于古。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然而汉代一个被雇来替人服徭役的“更卒”,其报酬是“月二千”。 在有的朝代,酒税还与徭役及其他税赋形式有关。 解释 词语解释:徭役yáoyì (1) 古时[.好工具]官府向人民摊派的无偿劳动 英corvee;forced labour引证解释:⒈ 古代官方规定的平民(主要是农民)成年男子在一定时期内或特殊情况下所承担的一定数量的无偿社会劳动。一般有力役、军役和杂役。历代以来,繁多而苛严。 引《韩非子·备内》:“徭役少则民安,民安则下无重权,下无重权则权势灭,权势灭则德在上矣。” ⒉ 指服劳役的人。 引《汉书·项籍传》:“异时诸侯吏卒徭役屯戍过秦中,秦中遇之多亡状。” ⒊ 谓服劳役。 引南朝宋刘铄《代青青河畔草》诗:“良人久徭役,耿介终昏旦。” 国语词典:旧时官府指派成年男子义务性的劳役,包括修城、铺路、防卫乡里、戍守边疆等工作。汉.鼌错〈论贵粟疏〉:「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后汉书.卷四九.王符传》:「圣人深知力者民之本,国之基也。故务省徭役,使之爱日。」也作「傜役」。 词语翻译英语forced labor, corvee德语Fron (S), Robot (S)法语corvée网络解释:徭役中国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 、杂役、军役等。古代,凡国家无偿征调各阶层人民所从事的劳务活动,皆称为徭役,包括力役和兵役两部分。它是国家强加于人民身上的又一沉重负担。起源很早,《礼记·王制》中有关于周代征发徭役的规定。《孟子》则有“力役之征”的记载。秦汉有更卒、正卒、戍卒等役,以后历代徭役名目繁多,办法严苛,残酷压榨贫民百姓。字义分解 徭读音:yáo 徭(名)劳役:~役。 役读音:yì役yì(1)(名)需要出劳力的事:劳~|徭~。(2)(名)兵役:服~|现~|退~|预备~。(3)(动)驱使:奴~。(4)(名)旧时指供使唤的人:仆~|衙~。(5)(名)战争;战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