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的二字词语壮丁的意思,壮丁的拼音拼音:zhuàng dīng 词性:名词 注音:ㄓㄨㄤˋ ㄉ一ㄥ 结构:壮(左右结构)丁(独体结构) 反义词:衰翁, 造句 那些被抓的壮丁,有的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从炮火中逃了回来。 旧社会抓壮丁,闹得村村鸡犬不宁。 男人们一听到些风声就赶紧东躲西藏,害怕被抓了壮丁从此生死难测音信渺茫。 国名党统治时期,部队征兵采用抽壮丁的形式。 老艺人陈敬芝说,过去《打鬼子歌》《骂蒋抓壮丁歌》《劝赌歌》《戒烟歌》和一大批爱情歌曲贴近生活,深受农民群众喜爱,常常是一唱众和,盛况空前。 他的一首长诗《逃税民》,以质朴通俗的诗句控诉了恶吏乱收税的暴行,其罪恶的程度,远远超过了杜甫的《石壕吏》,也超过了《抓壮丁》。 以往的征兵,只需要到村子中宣部一下上面的规定,村里面的老人就会将壮丁贡献出一部分。 每年应征新兵名额分配既定之后,接着进行及龄壮丁的抽签征集,中签的壮丁,就是这一年度应当人伍的新兵。 省里令军管区派员到青羊宫壮丁驻地,以查验总名额为由集合壮丁,按册查对,喊到谁谁站出来。 特别是对保护壮丁的斗争,显得非常无力与办法很少,应引起今后的严重注意。 解释 词语解释:壮丁zhuàngdīng (1) 年壮的男子。指服劳役的民丁或到达当兵年龄的人 (好工具.)英able-bodied man (subject to conscription)引证解释:⒈ 旧时称达到服劳役年龄的青壮年男子。犹言丁壮。 引宋苏辙《论衙前及诸役人不便札子》:“元佑差役勑:人户差役,除耆长、户长、壮丁须正身充役,其餘公人如愿顾人充代者,并许任便。” ⒉ 旧时称达到服兵役年龄的青壮年男子。亦指由民籍转入军籍者。 引《宋史·兵志五》:“治平二年, 广南西路安抚司集左、右两江四十五溪洞知州、洞将,各占隣迭为救应,仍籍壮丁,补校长,给以旗号。” 国语词典:年龄已达可服劳役的壮年男子。《宋史.卷一七八.食货志上六》:「壮丁皆按户版簿名次实轮充役,半年而更。」《五代史平话.晋史.卷上》:「得马二千三百三十六疋,壮丁五千八百八十一人,拨隶范延光军下调发。」也作「丁壮」。 如:「他家又添了一个壮丁。」 网络解释:壮丁壮丁:年壮的男子,指服劳役的民丁或到达当兵年龄的人,即壮劳力,是用于田间劳作的人们的称谓。壮丁最早产生于清朝年间,是随着旗地王田的产生而产生的。旗地王田是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过渡时期所特有的土地占有形式。字义分解 壮读音:zhuàng 壮zhuāng(名)姓。壮zhuàng(1)基本义:(形)强壮:(形)强壮(2)(形)雄壮;大:~观|~志。(3)(动)加强;使壮大:~胆|~声势。 丁读音:dīng,zhēng[ dīng ]1. 天干的第四位,用于作顺序第四的代称:丁是丁,卯是卯。 2. 成年男子。 3. 人口。 4. 从事某种劳动的人:园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