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的二字词语狂狷的意思,狂狷的拼音拼音:kuáng juàn 注音:ㄎㄨㄤˊ ㄐㄨㄢˋ 结构:狂(左右结构)狷(左右结构) 造句 做人做事最好的状态就是:不刻意。不刻意自我表现,也不刻意淡泊名利;不刻意迎合,也不刻意狂狷;不刻意追逐流行,也不刻意卓尔不群。如是,则不心累,不纠结,不失望。 其散逸书风,颇类道家的宁为狂狷,不为乡愿。 比如,“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过犹不及”、“不得中性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允执其中”云云。 遥忆当年,遍地狼烟。贼寇狂狷,生灵涂炭。仁人志士,众手补天。铁骨铮铮,浩气绵绵。卫我民族,奋勇向前。国耻日,铭记历史,书炎黄新篇! 真正的好人,必须是大智大仁大勇的、狂狷的、特立独行的,“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的、“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 的确,这个时代的人喝酒、服药、清谈、放诞、狂狷、任性、好山水、好艺术,穷奢极侈的享乐和自暴自弃的颓废。 性格嵚崎、狂狷的他,当年仕途困踬,也是缘于不受官场束缚的脾性所累。 熊五为人豪迈不羁,狂狷傲世,使气自任,称为诗第一酒第二剑第三气第四,人号“醉龙”。 可在工作中,曾经的同事却形容他为“狂狷”,因为十几年的职场生活,也依然没能磨掉他“桀骜不驯、择善固执的个性”。 刘武突然仰首大笑,意态狂狷,好似这整个天下任由他予取予夺“秦陆,若是我的意思呢?”。 解释 词语解释:1.亦作“狂獧”。指志向高远的人与拘谨自守的人。2.狂妄褊急。书疏中常用作谦辞。 3.洁身自好。 4.放纵,不遵礼法。 5.指放纵而不遵礼法的人。 6.指犯分跋扈。 引证解释:⒈ 亦作“狂獧”。 ⒉ 指志向高远的人与拘谨自守的人。 引《论语·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⒊ 狂妄褊急。书疏中常用作谦辞。 引《汉书·刘辅传》:“臣闻明王垂宽容之听,崇諫争之官,广开忠直之路,不罪狂狷之言。” ⒋ 洁身自好。 引晋葛洪《抱朴子·逸民》:“昔狂狷华士……隐於海隅,而太公诛之。” ⒌ 放纵,不遵礼法。 引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三》:“﹝禰衡﹞恃才倜儻,肆狂狷于无妄之世。” ⒍ 指放纵而不遵礼法的人。 引唐李绅《州中小饮便别牛相》诗:“从此别离长酩酊, 洛阳狂狷任椎埋。” ⒎ 指犯分跋扈。 引汉桓宽《盐铁论·讼贤》:“引之不来,推之不往,狂狷不逊,忮害不恭,刻轢公主,侵陵大臣。” 国语词典:过于激进与过于保守的人。 网络解释:狂狷 (汉语词汇)古意:1.形容人具有不拘一格,积极进取而又洁身自好的品性,也指具有如此品性的人2.好高骛远的人和拘谨自守的人,亦指具有如此品性的人。今意:多在网络中使用,形容人气质豪放不羁而行为有礼。字义分解 狂读音:kuáng 狂kuáng(1)(形)精神失常;疯狂:发~|丧心病~。(2)(形)猛烈;声势大:~风|~奔的马。(3)(形)纵情地、无拘束地(多指欢乐):~喜|~欢。(4)(形)狂妄:~言。 狷读音:juàn狷juàn(1)(形)性情急躁。(2)(形)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