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的二字词语觱栗的意思,觱栗的拼音拼音:bì lì 注音:ㄅ一ˋ ㄌ一ˋ 结构:觱(上下结构)栗(上下结构) 解释 词语解释:即觱篥。筝的一种。长离的(好工具.)别名。 宋时对道士的俗称。 引证解释:⒈ 即觱篥。参见“觱篥”。 引唐冯翊《桂苑丛谈·赏心亭》:“一日公召陶同游,问及往日芦管之事……其管絶微,每於一觱栗管中常容三管也。” ⒉ 筝的一种。长离的别名。 清厉荃《事物异名录·音乐·筝》:“《类山》:长离,筝名。 引武夷山谢英妃抚长离。又长离一云觱栗。” ⒊ 宋时对道士的俗称。 引宋周密《齐东野语·优语》:“内宴日,参军四筵张乐,胥辈请僉文书,参军怒曰:‘我方听觱栗,可少缓。’请至三四,其答如前。胥击其首曰:‘甚事不被觱栗坏了。’盖是俗呼黄冠为觱栗也。” 网络解释:觱栗bì lì ㄅㄧˋ ㄌㄧˋ字义分解 觱读音:bì 觱bì(名)觱篥;古代管乐器;用竹做管;用芦苇做嘴;汉代从西域传入。也作觱栗、觱篥、筚篥。吹出的声音悲凄;羌人所吹;用以惊中国马。例如明·魏禧《大铁椎传》:客驰下;吹觱篥数声。觱bì(名)觱篥。〔觱篥〕古代管乐器;形似喇叭;用竹做管;用芦苇做嘴;亦作“觱栗”。〔觱发〕风寒冷。觱篥;觱栗: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形似喇叭;以芦苇作嘴;以竹做管;吹出的声音悲凄;羌人所吹;用以惊中国马。明·魏禧《大铁椎传》 :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形似喇叭;以芦苇作嘴;以竹做管;吹出的声音悲凄;羌人所吹;用以惊中国马。明·魏禧《大铁椎传》 栗读音:lì1.栗子树,落叶乔木,叶子长圆形,花黄白色。果实为坚果,包在多刺的壳斗内,成熟时壳斗裂开而散出。果实可以吃。种类很多,通常指板栗。 2.这种植物的果实。 3.(Lì)姓。 4.发抖;哆嗦:战~。不寒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