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的二字词语痈疽的意思,痈疽的拼音拼音:yōng jū 注音:ㄩㄥ ㄐㄨ 结构:痈(半包围结构)疽(半包围结构) 造句 主治热病神昏,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血瘀经闭,痛经,积聚,心腹暴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疽恶疮,喉痹,口疮,牙疳。 可杀虫,治皮肤病,涂在顽恶的疮上,可以治疗痈疽,荣养皮肤。 治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鼻渊,寒湿腹痛,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燥痒,疥癣。 俭皆贪残放滥,取受狼籍,元元无聊,呼嗟充野,焉到便收摄行法,以示万姓,勿令漏露,使痈疽决溃,为国生梗。 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 不是,我不也着急吗,不过这个病即不是热毒、痈疽,也不是丹肿、毒风。 临床常用以治疗中风、痰厥、跌打损伤,痈疽肿毒等症,近代用以治疗心绞痛,取得了良好疗效。 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有诸乎? 凡痈疽溃疡不收,癫狂冷痰积结,无不可用。 从实而论,只要保我大清江山千年永固,最好的方法便是自割痈疽,彰善惩恶,有时也不得不降心相从。 解释 词语解释:痈疽yōngjū (1) 毒疮,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细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病原菌为葡萄球菌 英ulcer;carbuncle引证解释:⒈ 毒疮名。 引汉桓宽《盐铁论·申韩》:“若痈疽之相泞,色淫之相连,一节动而百枝摇。” ⒉ 比喻祸患;毛病。 引《旧唐书·方伎传·孙思邈》:“山崩土陷,天地之痈疽也。” 国语词典:常见的毒疮。多由于血液运行不良,毒质淤积而生。大而浅的为痈,深的为疽,多长在脖子、背部或臀部等地方。《淮南子.人间》:「夫积爱成福,积怨成祸,若痈疽之必溃也。」也作「雍雎」。 网络解释:痈疽 科普中国痈疽,发生于体表、四肢、内脏的急性化脓性疾患,是一种毒疮。痈发于肌肉,红肿高大,多属于阳症,疽发于骨之上,平塌色暗,多属于阴症。痈疽证见局部肿胀、焮热、疼痛及成脓等。现代医学解释其为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细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病原菌为葡萄球菌。字义分解 痈读音:yōng 痈(名)皮肤和皮下组织化脓性的炎症;多发生在背部或颈部:~疽|肠~|养~成患。 疽读音:jū疽jū(名)中医指局部皮肤肿胀坚硬而皮色不变的毒疮。 |